自2015年以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社会民主党纷纷要求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渗透,承认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意义。联盟党要求政府修订《职业培训资助法》,优化对技工、技师和小业主的职业培训。为了防止培训生中途辍学,联盟党与各联邦州、劳工部联手,改善职业教育环境,帮助德国年轻人从学校过渡到职场,让来自移民家庭的年轻人了解关于双轨制职业教育的细则,使他们快速、高效地融入德国社会。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德国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1995年的14%上升到2010年的30%。其原因有二。其一,政治家和教育家们不厌其烦地向年轻人灌输这样的理念,即:只有学术文凭能长期保护年轻人免受失业之苦。其二,学术文凭能保证年轻人获得更高的收入。长期以来,学历低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经济萧条的影响,他们的失业率超过20%。而高学历年轻人的失业率却稳定在3%到4%。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比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生的薪资水平高出80%。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低学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却在稳步提高。
在社会各方对高等教育趋之若鹜的大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岗位从2000年到2005年急剧缩减,这让职业培训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人口的不合理构成更为培训的不景气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2010年,德国15到24岁年轻人的数量比2005年整整减少了60万。这一下降趋势仍将持续。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乐观预测,到2020年,这一群体的人数还将比2010年减少一百二十万。
年轻人在寻找培训岗位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也使他们放弃职业培训。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一些联邦州特意缩短普通中学学制,将一部分学生尽早分流到职教领域。尽管如此,许多企业还是面临进退两难的双重窘境:一方面,培训生的人数日益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对培训生的能力不甚满意。在企业看来,如今培训生的综合能力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这种境况对公众认可的“德国制造”将产生何种长远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在未来几年内,年轻人能否找到合适的培训岗位取决于他们的流动能力。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培训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在德国北方城市吕卑克和罗斯托克,年轻人即使拥有优异的成绩,其就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而在南方城市斯图加特或弗赖津,年轻人的失业率始终接近于零。这意味着只要年轻人具备流动性,在经济发达地区找到合适的培训岗位并非难事。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相互渗透业已开始。德国企业主并没有将教育学术化视为竞争对手。相反,他们努力使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开放,不少企业直接将资金投资于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私立高校及半公费高校。企业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让高校为其量身定制相关课程和项目,以便企业储备高质量的后备员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交融的发展态势,让职业教育重获生机。
对于培训岗位申请者,职业教育有其经济上的优势。事实上,德国高级技师的失业率低于大学毕业生,教育回报率(将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收入扣除教育成本,得到虚拟的教育回报率)也高于大学毕业生。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为7.5%,而高级技师的教育回报率却可以达到8.3%。高等教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竞争对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融合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