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德日记】回头看看那些不经意间的路过,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今天是我到比勒菲尔德的第240天,回国倒计时1个月。因为即将开始我的田野调查,所以最近我有意识地让自己多做一些观察练习和观察笔记写作训练。

  由于我的博论会关注到公共空间,所以我的观察练习也主要是面向那些我曾经不断经过却不曾细想的地方。我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反思后的一些感受。我觉得社会学的视角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们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另眼看世界,慢慢活得更通透。

  建筑工地

  我住所边上的工地,这个升降机一会儿是绿色的一会儿是红色的,估计是会不定期更换。这个楼从我去年刚入住就在修,修到现在总算能看到一点轮廓了。看着里面九曲回肠的空间设计,是教学楼没错了。

  我在德国的住所附近正在盖楼,每天都突突突突地响,很是扰人。但似乎德国人很喜欢看工地施工,甚至把这种观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津津有味。有一次,我出门倒垃圾,看到一对情侣手拉手站在工地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指着高入天际的升降机感慨不已。我当时觉得这行为太迷惑了,谁没事儿把在工地边上驻足观看作为一项约会活动?正当我以为这只是少数人的癖好时,一对老夫妇也走了过来,驻足观赏了好一阵子。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说了啥,但那表情和身姿仿佛就在说:“看啊,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现代化江山。”

  不仅仅是成年人,小朋友对工地的好奇更是化作欢声笑语,与工地的噪音交相辉映。某一天我外出办事,经过工地边上的小路。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笑声从上方传来,我抬头一看,是一群小朋友爬上了围墙、趴在沿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工地上的工人平整土地、搬砖运泥。

  不仅是观众,表演者自己也在工作中“快乐”。上次我经过工地的时候,工人在搭起的铁架上走来走去地做工。铁架边上挂着一个小音箱,音响里传出一阵熟悉的旋律。啊,是英文版的“不怕不怕”!我当下就觉得音乐真的无国界!有时候他们也会挂一个收音机,听听德国电台的新闻播报。这让我想到了曾经调研过的手艺人,他们也是一边做工一边听音乐或有声书,只不过他们是轻工业罢了。

  看到这些场景,我不禁开始回想为什么我从来都不会对工地产生观看的兴趣?粗粗想来,原因可能有四:

  首先,国内的工地都会被很高的围墙围起来,在工地边上行走的人根本看不到工地里面是什么样,你只有坐在轻轨上才能够俯瞰一二;

  其次,国内的施工场所太多了,可能第一次还很好奇,二次三次以后,闭着眼睛都知道他们是怎么施工了,也就不好奇了;

  其三,大多数人对建筑工人怎么工作并不好奇,因为大多数人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成为建筑工人;

  其四,无论他们在建什么,我们好像都觉得与我们无关,于是自然就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但我住所前的这块工地并没有筑起高墙做空间上的切割,而是拉了铁丝网,形成一个透明可见的切割。所以外部空间与施工区域的关系可以说是暧昧的。人们可以看到这一建筑物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或者说,工人的工作过程是完全透明的。其次,德国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建筑工地,当然,比勒费尔德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比较短,历史性建筑比较少,因此建设空间比较大吧。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一个古典风格浓厚、几乎没有工地的城市,那么对这种工地感到好奇甚至对建造术的发展感到惊讶,那也是可以想象的。再者,据说德国的建筑工人收入很高,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也是非常不错的职业选择,因此或许也会有人因为对这项工作的好奇而持续观看工人是怎么作业的。最后,这里要兴建新教学楼的消息似乎是通过邮件、告示等方式通知了所有的在校人员和居民的,大家可以想象这个教学楼对自己将来的校园生活、甚至我们这些临近住户的居住生活的潜在影响,因此或许会多加关注一些。

  虽然不算深入的反思,但仔细想过之后,我更加觉得相关部门怎么改造一片土地,相关人员怎么参与或观看这项改造工程,能够直接地反映出当地社会的运作规律。什么地方是可见的?什么是不可见的?什么是你想看的?什么是你不想看的?什么是别人想让你看的?什么是别人藏起来的?多用这样的方式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周遭,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儿童游乐区域

  这是我朋友家楼下的儿童游乐区域,我每次去她家都在晚饭前后,所以很少看到小朋友在里面玩。这次我选择了10:00-11:30进行观察,于是看到了一对母子是怎么使用这一区域及其周边空间的

  在德国,几乎每一个社区、小公园、空地上都会有这么一小块儿童游乐区域。我没有对此做过特别的调研和了解,但听我导师说,这是前几年生活在德国的父母们游行呼吁的成果。在这个区域中,主要有四种游乐设施:秋千、大鹅摇摇椅、滑梯和跷跷板。区域内的细沙也可以视作第五种游乐设施,因为很多小孩都会蹲在地上玩沙子。

  通过这一个半小时的非参与式观察,我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点:

  1. 这个游乐区域周边还有两个小场地:一个带滑梯的小山坡,一个篮球场。游乐区域规定只能14岁及以下的儿童使用,另两个场地没有被定义为游乐区域,所以谁都可以玩。但在我的观察中,一个目测大概两岁的小孩,在其他区域玩耍的时间并不比在游乐区域少。他害怕玩游乐区域里的滑梯,却很喜欢小山坡的滑梯;他太小了没办法玩跷跷板,却很喜欢在篮球场边的长椅上走来走去(甚至跑来跑去)。

  2. 我以为大鹅摇摇椅会是最受欢迎的单品,结果他也只玩过一次,大概2分钟。相较于这些游乐设施,他玩的最多的是细沙。他妈妈在婴儿车里放了他自己的玩具:塑料小桶、塑料小铲等,看起来都是提前为玩沙准备的。虽然他自己有一些小玩具,但他还是不停地捡地上的树枝来玩,直到最后被抱上婴儿车离开,他手里都还攥着一根树枝。

  3. 小孩在游乐区域玩的时候,妈妈似乎很无聊。因为她时不时就会看一看手里的东西(不确定是不是手机),在小孩玩沙的时候她一会儿蹲下一会儿起身,有一次蹲下了几分钟,孩子都跑到篮球场上了,她还在原地蹲着,似乎在发呆。但当她发现孩子走到篮球场的时候,她立马跟了上去,很紧张的样子。

  从这个小孩和他妈妈的行动路径和表现中,我产生了这样的一些感觉:那些专门为保护幼儿设计的游乐设施,被小孩或者家长自行划分了安全等级。这个孩子主要在游乐区玩细沙和摇摇椅,因为滑梯太高了,他不敢自己滑下来,必须要牵着妈妈才敢玩。从他们自己带了玩沙工具也能够看出,玩沙是最安全的活动,其次是摇摇椅(但或许摇摇椅容易玩腻,小孩子自己不那么喜欢玩),接着是妈妈保护下的滑梯,最后是秋千和跷跷板(这个小孩子完全没有使用)。或许大一些的小孩的排序会完全反过来,因为比起安全,他们可能更在意趣味程度。

  但有趣的是,不包含在14岁以内儿童游乐区域中的两个场地,反而成了小孩活动频繁的区域。也就是说,设计时面向固定群体的空间反而不如面向所有人的空间更让小孩有安全感或探索欲。当这个小孩在长椅上来回走、甚至来回跑的时候,我都感到害怕。因为他在平地上走路都还踉踉跄跄的,明显刚学会走路不久,我生怕他掉下长椅,太过危险。结果他的妈妈拉着他走过两次之后,就放手让他自己走了。他也很聪明,跑到长椅的一端后,又转身朝另一端跑,开心极了。这让我觉得很神奇,无论是小孩还是妈妈,他们对于安全的判断都和普遍印象中的“安全”有出入。而且妈妈对小孩感到紧张的点也与我印象中的有所差别。

  我当下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可能会在某些环境中感到不安,或者对某些群体在某些环境中感到不安,这是不是环境本身的象征意义造成的?例如小孩在游乐区域玩的时候,妈妈还时不时发发呆;一旦小孩离开游乐区域,妈妈就赶紧跟上去,目光跟随寸步不离。例如大家总是说女孩子不要一个人走夜路,所以男孩子就可以一个人走夜路了?诸如此类的观察和反思,让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景设置、情感关联等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鼓励大家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做一做类似的观察练习哦,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我的留德日记】回头看看那些不经意间的路过,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文章生成时间为:2021-05-15 01:47:21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