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这几年我国教育机构上出现最多的广告语。而2015年非常火的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虎妈赵薇也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折腾的一家老小不得安宁。而令人震惊的是,德国的教育理念与我们恰恰相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来看一下脑洞是怎么开的。
★ 不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人口只有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贝尔奖,这时为什么呢?答案竟然是——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在德国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德国的教育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不仅如此,在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 不破坏儿童想象力: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了,比欧洲的孩子懂得的知识多。但是在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上,却缺失了很多。
德国政府颇有“教育立国”的气度。德国的教育经费十分可观,早在1993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就已经是国防经费的3倍之多,近些年差距进一步加大。德国是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国家。
留学360专家介绍,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随之提高。高素质的教师自然带来高品质的教育。